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畫廊簡介


乙皮畫廊,一個與花蓮更深刻互動的所在。

「花蓮」不是侷限於地方性的主題和素材,而是一種感覺及理念的珍惜與散佈。

在這裡,透過對以花蓮為主題,或是在與花蓮相關的元素觸動下所進行的創作的欣賞、保存或收藏,都是您與花蓮相互留駐感動的交會。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諾 石 阿 寶


放下 / 油彩、畫布 / 65 × 53 cm / 2010


綁辮子的母親 / 油彩、畫布 / 80 × 65 cm /2010

阿 緹 蓉

迷霧 / 替代針筆、圖畫紙 / 13.4 × 25.7cm / 2008
拉扯 / 替代針筆、圖畫紙 / 11.1 × 26.5cm / 2008

華麗的樣子 / 替代針筆、圖畫紙 / 26.5 × 14.8cm / 2009

牟 善 宏


檸檬樹 / 壓克力彩、畫布 / 60.6 × 41cm /2010


月光奏鳴曲 / 壓克力彩、畫布 / 53 × 45.5cm / 2010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彭 郡 茹


寂光步履 IV / 白色大理石 / 35×15×65 cm / 2009


環抱山雲 / 白色大理石 / 35×20×40 cm / 2009

陳 雅 玲(Erin)


深潭 / 環境裝置文件、影像輸出 / 花蓮池南村 鯉魚潭 / 228 × 58 cm / 2010

張 淑 玫


風光-51 / 壓力力顏料、畫布 / 91 × 73 cm / 2010


風光-52 / 壓力力顏料、畫布 / 91 × 73 cm / 2010


風光-53 / 壓力力顏料、畫布 / 91 × 73 cm / 2010

曹 小 容


百合與玫瑰 / 油彩、畫布 / 60.5 × 41.0 cm / 2009


荷 / 油彩、畫布 / 65 × 53 cm / 2009


百合與玫瑰#2 / 油彩、畫布 / 60.5 × 41.0 cm / 2009

楊 正 端


貓 / 青斗石 / 25 × 11 × 35 cm / 2006


午後心情 / 黑花崗 / 32 × 25 × 13 cm / 2010


 

海風 / 觀音石 / 20 × 10 × 60 cm / 2009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張 素 燕


禪光鐘聲 / 油彩、亞麻布 / 92 × 60 cm / 2009


峽谷春水 (三) / 油彩、亞麻布 / 41 × 27 cm / 2008


蒼雲 / 油彩、亞麻布 / 92 × 60 cm / 2009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沈 麗 玉


草原初夏 / 油畫、全麻畫布 / 155 × 65 cm / 1997

三月 / 油畫、全麻畫布 / 155 × 65 cm / 2005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劉曉蕙詩選】Part I 意識流‧海洋

引言


作家 Jane Roberts 述說著小王子艾米爾的故事,

他乘著羽毛號小船獨自旅行。

艾米爾的父親,也就是夏米洛國王,

決定不讓艾米爾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

而讓他周遊整個世界…

國土附近的沼澤可以連到一條大河,

而這條大河則會流向大海。

沿著海岸線航行,他將會在經過的土地上停留。

國王確定,如此一來,艾米爾就可以親訪各地,

經歷鮮活的學習……。

是啊,我們日復一日的行進,不就是為了在生命裡學習。







※經作者及網站管理人員同意,全文轉載自心象藝術

劉曉蕙詩選-刊頭

水域涵容萬物,生生滅滅在其中循環著

自然的律動,映入眼眸
透過詩--
與自己們日漸親近
劉曉蕙多年來,不間斷地寫著詩。
思維、感受交融出一首首詩篇,
這幻化成生命河流的赤誠文字,
隨著此次【水域】畫展,
款款詩情與您相會。
在意識的汪洋裡,我們期待知遇!
 

【回響】劉曉蕙《水域》創作展觀後感

文:子恒


除了父親之外,曉蕙大概是我「認識」的第一位畫家。所謂的「認識」是,不只認識作品,也認識藝術家本人,而且稍有多一點接觸的。這讓我在看曉蕙的展覽時,有了很不一樣的觀展經驗。在東海岸文教基金會的二樓,那個純白清潔的空間裡,看著牆上同樣純白清潔的畫作,我心裡浮起了疑問︰為什麼曉蕙的畫,與我認識的她,感覺不同呢?

人說「畫如其人」,像父親的畫就與他的個性精準地吻合,但表面上看來開朗明亮的曉蕙的作品,卻有著冷靜旁觀的氣質,或甚至有點憂鬱、有點壓抑、有點不安。曉蕙的畫,有點「畫非如其人」。

如果記者看到這裡,一定會下一個結論︰「子恒批曉蕙表裡不一!」

別這樣,我還沒講完!

〈沼澤白鴿〉2005年/炭筆、鉛筆、粉彩、紙本


或許其實我並沒有真的很認識曉蕙,也或許我只是一廂情願地覺得我吃過她家出品的麵包、看過她的繪本、跟她聊過一兩次天就算是認識她了。也或許她的裡面其實還存在另一個她,在思考著大自然與她之間的關係。如同網頁上的介紹,她確實是在思考著「死亡」。她以非常細微的筆觸,畫出不知花了多少的時間觀察的一株植物,那株植物沒有背景、沒有土,彷彿飄著,彷彿植物也有靈魂,彷彿是植物的鬼!水域裡的海芋、沼澤裡的白鴿,都是純潔與汙濁的對比,但那汙濁看似死亡的象徵,實際上蘊藏著無限生機。

印度文化中重要的濕婆神,掌管著「破壞」,是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裡,少見的概念。基督文明歌頌上帝創造世界,唯一的毀滅就發生在線性史觀的盡頭;佛教的觀念是輪迴,並不特別強調毀滅的力量。印度文化在某一個時期卻非常崇拜破壞神︰濕婆,但濕婆崇拜的概念並不是膚淺地「在非常的破壞之後才能有非常的建設」,事實上破壞的本身就是生命的來源。沒有死亡,如何有新的物質、新的能量、新的空間來讓新的生命萌芽?

其實大自然並不想讓任何事物長久地存在著,不論是在什麼尺度之下,萬物必有毀滅的一天。萬物都懂,只有人類不懂⋯

曉蕙的一個作品中,淺木盒裡擺放了彌猴頭骨、不知名哺乳動物的第二節頸椎、吉丁蟲屍、象鼻蟲屍、乾枯的花屍⋯等等;另一作品為山羌的頭骨包上彩色的花布,是否也在歌頌著濕婆的力量,歌頌著死亡之美呢 ?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展覽】水域—劉曉蕙創作展

文:孟威

獸骨/空巢/盛開到凋謝的花朵/死去昆蟲之軀殼/枯木/無土的水仙/破損的磁質白鴿/脫水的花瓣/無維度之沼澤/煙/被海浪吞食的鹽

當人面對死亡、消逝的問題時,通常採取的態度是遮蔽它,小時候當有送葬行列經過,祖母就會用手蒙住我的眼睛,就像死亡不存在一樣。另一種態度是看著它,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放在心裏,就像我們明天就會死去一樣。無疑劉曉蕙所採取的態度是後者,她蒐集各式生物的骨骸,洗淨、分類、加工成為立體作品或描繪它於平面作品中,不斷提醒自己也告訴別人:

生命的花開了,死亡無處遁逃。
 

水 域/炭筆、粉彩、鉛筆/237*218cm


展覽期間:2010.05.15 ~ 06.20 (每周一~日10:00~18:30)
開幕茶會:2010.05.15 pm2:00
展覽地點:心關係工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聯絡方式:03-8334545 聯絡人:小貞
E-mail : space.east@gmail.com
活動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展覽經歷〉

1994 攝影裝置【上帝揀選的子民】、【行動】,花蓮天空畫室

1995 裝置【童年往事】系列,花蓮天空畫室

1997 裝置【歷史絞刑】、【紅溫度】,花蓮七星潭中華汽車廠房內。

1999 裝置【綠十字】,花蓮林田山廢戲院

2000 發表環境裝置【火河】、【炙】、【咬地機】,花蓮七星潭

         裝置【虛境】、【上牆】,花蓮松園別館

       【之間】舞台裝置,台北皇冠藝術節

       【正在發生的事】,台北華山驅動城市2000

2003 環境裝置【海火線】、【翅膀】第一屆洄瀾國際創作營,花蓮松園別館

2009 大山野果紅聯展【物之華】,花蓮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2010 劉曉蕙創作展【水域】,花蓮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文件】凝視消逝中的物件-談劉曉蕙《水域》創作展

文:孟威


獸骨/空巢/盛開到凋謝的花朵/死去昆蟲之軀殼/枯木/無土的水仙/破損的磁質白鴿/脫水的花瓣/無維度之沼澤/煙/被海浪吞食的鹽

當人面對死亡、消逝的問題時,通常採取的態度是遮蔽它,小時候當有送葬行列經過,祖母就會用手蒙住我的眼睛,就像死亡不存在一樣。另一種態度是看著它,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放在心裏,就像我們明天就會死去一樣。無疑劉曉蕙所採取的態度是後者,她蒐集各式生物的骨骸,洗淨、分類、加工成為立體作品或描繪它於平面作品中,不斷提醒自己也告訴別人:

生命的花開了,死亡無處遁逃。

2001年她一系列風景作品色彩混濁凝重,山巒有如被岩漿覆蓋;觀者不禁會聯想這些作品的作者是否遭逢家庭劇變還是身體罹患不治之症。2003年左右炭筆作品主題是無人的沼澤生長著白色的海芋或漂浮著白淨的牛頭骨,作者的魂魄已不在紅塵時空之內而是悠游於太虛之中。2005年之後作品數量遽降一年只有兩三幅,製作過程緩慢注重細節再三琢磨不知所終,繪畫之於她已不再是創作表現,而像是在生命餘光中不自主慣性過程。2009年她的畫中已不再有色彩與明暗,只剩髮絲般的線條,完全是禁慾的。

以十年的時間作一項生死觀的修練,劉曉蕙是做得非常徹底的,最後她將自己活埋了,個人之慾望失落,只做簡單的營生維持個人生計。但是當溫熱的血液仍在身體中流動,肉身自有它強大的欲求彷彿獨立之個體,於是劉曉蕙仍然不間斷地創作,雖然她所傳達的信息是一切的努力都是虛耗的。當你面對面她的作品時,彷彿她在你的耳朵旁輕輕告訴你:我們都死去,萬物終將消逝……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回響與剪影】自由繪畫‧曼陀羅

上圖/Meico提供


※很感動!

※很開心,又開了一扇窗。
※空間即創造,大家的空間,共同的創造。
※脖子熱熱,有接觸到內在的自己,抒發了內在一些熱氣吧!
※從完全不懂(陌生)到有些了解(悟了一點)之後,透過畫曼陀羅速寫,連畫當下的狀態(真的不用想太多),生命瞬間,就捉人生瞬間最真的感覺就好!
※每一回的活動都不虛此行,謝謝大伙的努力、辛苦!認真聆聽時,偶有回音,對講者的訊息,偶有障礙,唯美中不足。感謝大伙真心的付出。
※ ○ 圓圓滿滿的自由繪畫曼陀羅,主講、工作人員、參與者,修德修慧,越來越順事→乙皮順溜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心關係「書坊」-微型書展Part1_心靈工坊精選十書

Peggy文/心關係工坊


四月,對在心關係工作的我們有特殊的意義。
一年來,持續在花蓮推廣藝文的我們,念念不忘的是雜誌的復刊,卻也不能不擔憂,在web2.0、電子書崛起,出版業沒落、書店一間一間關閉的時代,有多少人還會對手持紙本那翻頁有聲、聞之芬芳、觀之有感,而後與同好熱切討論的閱讀方式懷有想像?

發行電子報,讓這夢想的燭火持續有光,謂之堅持。
未料,去年底,和平路上的木心書屋歇業。今年,和我們同在林森路上,老字號的敦煌書局竟也貼上「租」的字樣。看著架上少有人關注的楊守全校長翻譯書、澳門足跡劇團的演出文本,我們這幾隻書蟲對書店的情感與記憶開始翻飛,想在心關係工坊推書、賣書的慾望越來越強。
恰巧,今年三月,應著淑玫畫展主題,邀請到曾任心靈工坊企劃總監的慧秋來演講,主題:「自由繪畫‧曼陀羅」,新的構想、心的嘗試就此展開。
因理念的相近,我們邀請心靈工坊建立合作關係,推出以創作、自我探索、曼陀羅為主題的微型書展。稱之微型,只因僅一間出版社,十種書,各兩本的現場存量;說是書展,則是一種展示、展閱的形式,除可供人遠觀,也可褻玩焉。
微型書展的形成,雖是出於夥伴們對閱讀紙本的喜好,但也想透過這樣的方式,知道花蓮愛好藝文的朋友們對紙本閱讀的想像?是否也曾和一間書店關係密切?倘若我們成立一個心關係「書坊」,大家會有何反應?
想起前些天和雅玲姐的玩笑話,心關係要做到上留美(牆面展畫)、下留人(展書供人翻閱),讓人流進來,如魚迴旋在書畫之間,帶著富足的心離開,在現實生活中翻騰,為著補充心靈的能量而返。
我們想試試,有沒有可能從花蓮出發,創造一個由藝文社群自發構成的自給自足體系?
藝文團體、藝文工作者、藝文愛好者,或許弱勢、少眾,但絕非弱者。弱勢結盟、互助共生,建立自給自足的微型經濟體系,相信小社群也有大未來。
※展出書目:

鏡之戒:一個藝術家376天的曼陀羅日記

我的曼陀羅繪本

以畫療傷

時間的影子

藍色小孩

我的筆衣罐:一個肯納青年的繪畫課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

心靈祕徑︰11個生命蛻變的故事

越旅行越裡面: 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藝術講座】自由繪畫‧曼陀羅

圖/張淑玫


心關係工坊去年展出「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今年3月展出「流動中的凝視-張淑玫創作展」,其中也有她以簡單的鉛筆、圖畫紙創作的曼陀羅系列作品;兩個創作風格迥異的創作者,各自以繪畫探究自身內在世界,卻不約而同地以「曼陀羅」為創作命名。

究竟什麼是曼陀羅?為什麼可以用它來進行心靈探索?曼陀羅和繪畫又有什麼關係?只有畫家能畫曼陀羅嗎?

4月3日下午2點,我們邀請曾任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企劃總監,現為自由工作者的莊慧秋老師來談談曼陀羅的意義,現場也將引導大家體驗自由繪畫的趣味,期待能與各位共度一段輕扣心靈窗扉的午后時光。

講師:莊慧秋

時間:4月3日(六)pm2:00 ~ 4:00

地點: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

電話:03-8334545

※欲體驗者請自備紙、筆,或現場購買材料包。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展覽】流動中的凝視 - 張淑玫創作展

創作的狀態何以成謎?

自己為何迷戀?

在鬆弛中專注,

於投入時開放,

感覺懸浮游動在身體自身開啟的縫隙空間裡,

以未決之形象散佈於蒼茫荒野之境,

心靈的探險包含著恐懼和驚喜,

在行筆之間

瀟灑無意間,畫痕有心處。
/「曼陀羅」系列

/風光系列
展覽期間:2010.03.13 ~ 04.18

                   (每周一公休,二~四10:00~18:00,五~日10:00~20:00)

開幕茶會:2010.03.13 Pm14:00

藝術講座:「自由繪畫‧曼陀羅」/ 莊慧秋主講

                        2010.04.03 Pm14:00~16:00

展覽地點: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

聯絡方式:03-8334545 聯絡人:Peggy

E-mail : space.east@gmail.com

活動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訊息】當代藝術在花蓮-鍾麗萍創作展期藝術講座

鍾麗萍‧時序
講座主題:當代藝術在花蓮
主講人: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時間:99.2.6(六) PM 14:00-16:00
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狂鼓森林斜對面)
電話:03-8334545

【訊息】野異之境 - 鍾麗萍創作展

圖 / 共榮

漫遊於內與外、極小與極大、時間與空間之間,是個人對世界、環境的窺探和感知,心靈對物質的摸索和想像,虛實真假衍繹成詭麗艷異又荒莽的視覺圖像。

試著改變視角,用一種好奇的心態看世界。從每日接觸的大量訊息中,點點滴滴抽出那些引我停佇的片段,某些轉瞬即逝的衝動、短暫的印象、零碎的思考,吸引我在其中想像與神遊,即使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把那些「有點意思」、「好像有點東西」、莫名所以的something當成創作的引子或起點,自己也好奇會出現什麼。

我創造出作品,作品也豐富了我。

展覽時間:2010年 1月16日 ~2010年 2月28日
(每周一、年假公休,二~四10:00~18:00,五~日10:00~20:00)
開幕茶會:2010.01.16 Pm14:00
展覽地點: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聯絡方式:03-8334545
聯絡人:Peggy
E-mail : pt2117@gmail.com

創作者簡歷:
學歷
199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
1991 美國Lindenwood College,Studio Art藝術碩士
1995 法國Caen藝術學院國家造型藝術文憑

經歷
1990 「逍遙遊」個展(國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
第十四屆全國油畫展入選
1998 高雄市第十五屆美展,綜合媒材類入選
「秋陶趕集」聯展(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
1999 「藝術99」聯展(花蓮,維納斯藝廊)
第一屆竹科園區藝術博覽會(維納斯藝廊)
2000 「好藝術」聯展(花蓮,維納斯藝廊)
「存在的風景」(花蓮,維納斯藝廊)
花蓮美術協會邀展(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藝術類通識課兼任講師
2001 「相約,這裡」聯展(花蓮,維納斯藝廊)
「女藝薈」聯展(花蓮,維納斯藝廊)
「964藝術高峰薈」(花蓮六十石山)
2002 「新世界」個展(花蓮,花東豐田藝文空間)
2003 第一屆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花蓮,松園)
2004 「海海人生」藝術市集(花蓮,縣政府前公園)
2004.11~2005.1 CO4台灣前衛文件展,藝術轉進(台北,東吳大學游藝廣場)
2005 CREATIVE 2005 花蓮前衛藝術展--「閒暇.慶典.恩寵」(花蓮,松園)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中心)
2006 「工藝之夢」大展(台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
東海岸評論雜誌藝術品義賣募款展覽會
第三屆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花蓮舊酒廠)
2007 藝教於樂--我們的達魯岸教學計劃與展覽
2008 花蓮創意文化園區造物人工坊
2009 「變形中」個展(花蓮創意文化園區)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近期活動】一個藝術家內在世界的探問---「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畫展座談會


座談會主題:一個藝術家內在世界的探問
主講人: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溫孟威郭娟秋
時間:98.12.26(六) PM 2:00
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電話:03-8334545

【訊息】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畫作、文件展


點、線、面

三角、四方、圓的構成

部份、大塊的色彩覆蓋

裡面和外面

欲言又止的是

現世生活焠鍊出的詩
現代曼陀羅的創建

是靈魂與靈魂的會遇
展覽時間:2009.10.24~2009.11.29 每日10:00~20:00,週一公休
展覽地點: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策展人:心關係工坊、劉曉蕙、溫孟威、張淑玫、陳雅玲
聯絡方式:03-8334545
展覽簡介:
一個12歲就開始背著畫架到處寫生的男孩,試圖在現世生活的脈絡中,將內在與外在時空結合,創建出他的現代曼陀羅。
而這靈光的暫存不捨塵封。
期盼能透過展示壓克力畫作、草稿、詩、電腦輸出等作品,分享創建歷程中的吉光片羽,召喚四方的靈魂於此會遇,交換,內在經驗的顯現瞬間。
作者簡介:
1971 生於台灣花蓮
1994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展覽及獲獎:
2009 大山野果紅創作計畫 心關係工坊/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2009 《對話---藝術男女》 維納斯藝廊‧花蓮港1-1倉庫美術館
2007【真實與抽像~牟善宏2007個展】 文建會花蓮創意文化園區(藝術家客廳)
2007 『生命樹~夏之卷』畫展:牟善宏
2007個展 時光二手書店/網際網路
2006 「浮生心印」牟善宏個展 中華新時代協會花蓮分會
2006 【浮生心印】系列詩畫展 網際網路2000 「漂流木裝置藝術展」 松園別館 花蓮
1992 「雙年展的另一種看法」聯展 伊通公園 台北
1990 花蓮縣美術家聯展 文化局展覽館 花蓮
1988 花蓮縣美術家聯展 文化局展覽館 花蓮
1991 國立藝術學院系展多媒體組第三名
1987 台灣省 「主席杯」水彩寫生比賽入選
1986 台灣省東部地區 「畫荷比賽」首獎
1985 國泰人壽全國水彩寫生比賽第十一屆銀牌獎
1984 國泰人壽全國水彩寫生比賽第十屆金牌獎
※歡迎對善宏畫作感興趣的朋友們,到心象藝術的部落格逛逛。



為什麼要邀請大家來看畫展?

圖/Meico 文/peggy
從來沒有學過畫畫,也不知道什麼是抽象藝術的我,因緣際會地在今年2月加入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服務,辦些公共參與相關的活動,試著傳遞關懷花蓮地方、人文發展的理念。

與藝文相關的活動主要是由思鋒扛著,我只要活動的時候當公主招呼客人、打雜就好 (因為我三八又愛四處找人聊天的個性,所以自封是公關組的小姐,戲稱自己是公主)。


什麼是藝術?我完全不懂。

至於管錢的部份,當然得靠我們會計小貞的精打細算,提醒我們這些只懂得花錢不懂得賺錢的人,「你/妳們再不省一點,基金會的老本都快花完啦!」。

講到錢,執行長雅玲姐跟董事長高醫師,楊校長還有整個董事會都很頭痛。

大家不是不知道,在台灣任何地方辦藝文活動都等於燒錢,更何況是在相對於台北、高雄都會區的花蓮,東海岸評論雜誌停刊真的是不得不。不過,雅玲姐和高醫師還是堅持基金會一定要有人,沒有人,怎麼能成事?也堅持一定要有空間,沒有空間,怎麼聚集更多的人?

感謝高第藝術玻璃的大力支持,把他們在市區林森路上租的一棟樓,便宜地租給我們,也感謝有花蓮就服站綠蘿的協助媒合,今年10月,我們又多了一個音樂領域的生力軍-Johnny。

講來講去,我們好像還是只會燒錢…,其實,不是這樣的。

96年雜誌停刊後,董事會認為總是靠捐款或者申請補助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隨便一個天災人禍發生,藝文團體的捐款跟補助,一定被擺在最後。

董事們不斷討論,到底要怎麼在不違背基金會理念的前提下,既能堅持傳遞藝術文化之美的理念,又能促進地方發展?討論很久,97、98年決定投標、經營、管理花蓮創意文化園區,試著從文化創意產業面向找答案。

結束園區的營運,今年4月搬到林森路之後,開過無數次討論會議,我們還是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規劃才好,想半天,拍板定案的是:「依基金會人員的興趣與專長,在各自的位置上,做跟基金會理念相合的事。」

募款的募款、思考的思考、辦活動的辦活動、管帳的管帳、新手的還在摸索,唯一相同的是 ─ 大家都在摸索中學習思考,努力幫自己的興趣還有基金會的未來找出路。

冥冥中好像有股力量在幫助我們這群找路的人。

一個又一個來自花蓮在地、台北、香港、澳門等地的個人和團體,慢慢地加入、支持我們,在新象社區交流協會、林森路210-2號、聲子藝棧、璞石…生出一個又一個的活動…。

扯遠了,要說為什麼要邀請大家來看畫展?一定要講回來基金會同時想為花蓮地方發展努力、讓基金會自立自強的念頭。

一開始是雅玲姐提出的。

本身就從事藝術創作的她,帶著我們盡情想像,怎麼讓空間活起來?如何營造一個能建立心與心之間關係的空間?或者至少是一個平台,能讓人與人、人與藝文在此相遇?甚至於,將來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讓花蓮在地的藝文工作者展售、展演作品的空間,讓藝文工作者生活、經濟無虞地專心投入創作?

心關係工坊,就這麼誕生了,它並不是一個純商業藝廊,勉強只能說像是實驗藝廊那樣的空間。

因為雅玲姐擔心:「國外真正保護藝術家的藝廊至少都有百年的歷史,基金會、心關係,能走那麼久嗎?」。

所以今年五月,心關係的第一次畫展「大山野果紅」,定位在先跟花蓮在地藝術家交流、對話的位置,讓藝術家聚集、討論、蒐集意見後,雅玲姐就去忙別的事情了。

我在猜,雅玲姐不是不想做,她是不確定這麼做到底對不對?是她個人的意念在主導,還是花蓮真的需要這樣的藝文空間?她需要暫時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找答案。

答案,可能跟藝術本身的魅力有關。

從小在花蓮出生,12歲就開始揹著畫架跟老師到太魯閣寫生的善宏,一直到現在仍堅持創作,一直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心中的風景,從寫實到抽象,不只有他家人、姐姐善薇的支持與陪伴,更吸引了曉蕙、孟威、淑玫、雅玲(erin),一起來幫他辦展。

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是一群人一起生出來的。參與這生產的過程,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藝術是什麼?為什麼可以讓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牟善宏是誰?現代曼陀羅是什麼?抽象藝術是什麼?為什麼連草稿也可以拿出來展覽?…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浮在腦海,我找不到答案,只好一天到晚寫信、打電話煩參與這次佈展的人們,可是大家都跟我說,只有真正看過善宏畫作、對藝術產生共鳴的人才知道答案,我在猜,觀看者是不是最接近答案的人。

我想,每個來看畫的人都是老師,拜託大家有空就晃過來看看啦~教教我這個一點都不懂藝術,還在藝文團體裡工作的笨蛋吧!

※全文原載於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我看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

圖/Mecio提供 文/陳雅玲erin 2009/10/12 於雨中

學術界認為生命可以以多元的形式來界定,但在現實裡有多少空間或位置是留給像牟善宏這樣的藝術家?

在生命的現象中,藝術家獨異的展現如飛蛾般撲向熊熊烈火並且義無反顧,最終將「自我」幻化成點、線、面與色彩,幻化成光一般的存在 - 透過一張又一張的隨手可得的紙張創作了無數的手稿畫,這是藝術家在現實世界裡僅能擁有的反擊力與活著的一絲尊嚴,在一張張圖稿中藝術家就像國王也是先知者,這是我在牟善宏身上看到的光亮,有時絢麗到使我無法逼視它,因為那是在慘烈裡長出來的玫瑰,它美極了但針刺卻是直直刺進我的胸口,得承受這股無法躲避的痛感。

在這功能化的現實世界裡,又有多少人能在無用中看到生命真正的示現?藝術家就如同巫師將自我幻化成圖騰動物,在幻化之中神聖隨之發生,但我們不禁還要問,然後呢?

俄國文學家杜斯托也斯基曾說:「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在生命中人總是害怕恐懼的是自己配不上迎向生命而來的苦難,但在牟善宏身上他以不停的創作正面迎向不斷朝著他而來的磨難。在牟善宏的各種手稿中,可以看見一種真正的力量在於「藝術家正奮命搏鬥地存在於不斷地創作之中」被彰顯,這股力道它輕如羽毛但卻是令人無法承受之重量,在藝術家純然的內在性開顯中,碎裂絢麗的光,撒落在無垠而荒蕪的疆域,逕自美,除非我們願意承受這道刺眼而奪目的光亮。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

圖/小蕙攝 文/小威撰

二00九年九月的一個午後,我走進牟善宏的居所,面對的是一張張光彩奪目的作品,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穿透世間種種俗物,重重鎚擊我的胸膛,魂魄激動不能自已,我許下一個決定:有一天我要收藏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我要把它擺在起居室以便我每天可以看到它,提醒我有另一個次元的存在---光的居所。它是一張作文稿紙,約三十五公分乘二十五公分,他在字格裡用水性彩色筆填上各種顏色。

牟善宏用他自己創造的曼陀羅來取代西藏佛教的傳統曼陀羅形象,這是他為了突破自我生命困境所做的奮鬥,以在世的觀點來看牟善宏又一次的被現實擊倒,但是他的精神奮鬥卻是慘烈而光彩的。

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時期,曼陀羅的圖式就已牢牢攫住牟善宏的創作思維,他在一次期末評圖時用裝置藝術的手法,呈現一個曼陀羅空間讓教授們傻眼(他選讀的是水墨組);曼陀羅是他精神上的香巴拉,但卻也是他現世生活的魔咒,他的肉身行走在地球上卻飽受現實所苦,在長期經濟困窘的生活下,牟善宏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創作模式,他製作大量的草圖,紙張是用花蓮某家經融機構的存款單背面,數以百計,若金錢情況允許時,也製作了相當數量之壓克力作品。

寫到此我的情緒也盪到谷底,一個在世間被現實重擊的人…………………………………………………………………………

無能之人在世界何以立足?現世是沒有準備居所給無能之人居住的,因此無能之人只能飄泊到世界的邊緣,而世界將在此斷裂,而人在斷裂處將看見什麼呢?這正是牟善宏能提供給我們的獨特視覺經驗──傳統的圖像盡失,現實的風景也消彌殆盡,除了純粹的視覺圖像留下,而我們給這些純然的視覺圖式給出命名為抽象結構,但此命名卻是另一種誤判,因為牟善宏所見著的並不是另一個世界實體,它所呈顯的是一種超現實的靈光,而這靈光發散自他靈魂深處,這也是牟善宏的畫作令我感動不已的原因,是一個靈魂觸動另一個靈魂的內在經驗。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大山野果紅】創作論述4-4:牟善宏

創作者:牟善宏 (Horn)/2009 多媒材


《填色遊戲》系列
我跟他說
石綠的哲想
曾經依附在其中的思想
已經玄解
因為包容 還原
為大自然造主的本然
那也是藝術創作的本然
《彩之韻舞》系列

橘色最先映入眼簾
然后是迴旋的玫瑰
黑色的煙斗 白色的雲朵
巧克力 有背景 有豆芽
還有鳥鷗一般的遨翔
看來胡亂一通
其實井然有序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大山野果紅】創作論述4-3:張淑玫

創作者:張淑玫 Meico (林果)

心裡的一畝田

我還能怎麼辦呢?

在噪動的亞熱帶島嶼上生活,

讓春風的話語吹來,

舒爽肌膚,

讓冬天的話語吹來,

沁涼心肺。


留意外在形式的節制,

開發內在精神生產,

如此的轉變可能可以漸漸達到如榮格所說的「自性實踐」,

這樣的「日記畫」養成功課,

隨著四季的推移和生活自然結合,

成為自己心田的農夫,

我給自己時間,

讓自己有機會,

再一次好好享受繪畫創作的狀態,

試著以簡單的鉛筆、圖畫紙重新開始,

不同以往的繪畫目的,

我告訴自己,

只能在同一時間內做一件事情,

盡量避免高估自己,

或低估事物發展他們自身的力量,

讓自己的表現慾望逕自排序流轉,

從中獲得磨練內在精神的經驗。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大山野果紅】創作論述4-2:劉曉蕙

創作者:劉曉蕙(住大山)

物之華

我打包一個時空,專注地描繪花束和昆蟲,爾時,我的世界融化在它們的形象中,但難道除了形象沒有其他?

意識消散在凝視的眼神,在筆尖出走的密密麻麻的黑線,物件在眼神來來回回地間波動,逐漸,物體長養出自信爬滿畫布,生長出它們該像的樣子。

凝視的姿勢 ,是在不確定地描繪和顫抖中表達和行進,我試著將這些感覺作為編織的經緯線,支架出一段時空包裹呈現予你,以完成我生命中窒礙難行卻又饒富耐性這回事。

※全文原載於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